01.jpg

光吃維骨力是沒用的!骨科名醫:7大祕

 

招「顧筋骨」90歲都能做!快轉給爸媽

骨骼大約占體重的10~20%,肌肉則占體重

35~45%,可以說是人體最有份量的系統。

生活中一切行走坐臥、追趕跑跳都要靠它

來完成。因此,筋骨關節問題,是使年輕

人無法工作的主要理由,令退休者無法遊

山玩水的最大阻礙,更是年長者失去自我

照顧能力的首要原因。

強筋健骨不但是維持青春活力的根本要訣,

更是改善代謝性疾病的基本方法,預防失

智與失能的有效途徑,還是減少跌倒等意

外傷的具體手段。因此強化肌肉骨骼關

節機能,是健康促進中絕對不可或缺的

一環,也是最簡單有效、最容易著手的法門。

為什麼我們對筋骨耗損毫無警覺?

盲點一:以為不痛就沒事了
事實真相―預備容量讓你疏忽了!

臨床上有個十分重要的問題,那就是疾病

的「復發率」有多少,以及最後發展的預

測。患者會問「醫生,我將來是不是會開

刀?」、「我將來會不會不能走路?」在

我開始執業的前幾年,我心中會想,影響

因素那麼多,哪能算得準。但現在我幾乎

可以說,這是不難預測的,因為「每個人

對自己身體的態度,將決定一切!」

骨科最常見的問題就是「痛」,但我們身

體對痛有很大的預備容量。大多數早期的

疼痛,身體都不會「察覺」,是處在「

包容狀態」,使我們得以繼續維持日常生

活。只有當我們偶爾靜下來時,才會感受

到那些不適。但忙碌與壓力會讓我們一次

又一次忽略這些身體的「抱怨」,直到問

題變嚴重,才想到要就醫。

因此,當我在門診輕觸病患的肢體時,患

者可能大叫「怎麼這麼痛!」那是因為已

經漠視身體的訊號太久了。人體的預備容

量與漠視身體發出的訊息,就是疾病會復

發或惡化的第一個重要特質。

盲點二、以為關節少用就是保養


事實真相―關節不活動,更容易損傷

多數人都了解,過度使用筋骨關節,的確

是加速老化或發炎的重要因素。影星珍芳

達的有氧健身錄影帶,讓不少追求窈窕的

女性吹起一陣風潮,但她們跟著做之後,

有些反而飽受關節炎、肌腱炎之苦;美國

籃球天王麥可喬登在40歲時,就提早遇到

了退化性關節炎的問題;另外,從事粗重

工作、激烈運動者或體重過重的人,關節

也會磨損得特別快。或許因為如此,讓不

少人想要「愛惜」關節,而大幅減少使用

關節的機會,不過他們卻不知道,關節不

活動,可能會損壞得更快。

為什麼呢?因為除了運動不足無法對身體

產生足夠的刺激與訓練外,使這個問題更

加複雜的原因是當你不動時,身體往往處

在某個固定姿勢,而這個姿勢正是對關節

相當不利的姿勢。舉例而言:

  • 膝關節的壓力隨著彎曲程度而增加,長
  •  
  • 期久坐的姿勢,會增加骨頭與骨頭間關
  •  
  • 節面的壓力,尤其坐在矮椅子或矮沙發
  •  
  • 時特別嚴重。
  •  
  • 髖關節壓力也會隨著彎曲的角度而增加
  •  
  • ,坐得越久,壓力越大。
  •  
  • 當我們坐著,且身體前傾時腰椎的壓力
  •  
  • 最大。如果是陷坐在軟沙發椅上或坐在
  •  
  • 床上,特別是柔軟的床墊時,壓力更大
  •  
  • 肩關節只要固定不動,六週後關節活動
  •  
  • 範圍就開始變小,並逐漸沾黏,是造成
  •  
  • 肩周炎(冰凍肩)的重要原因。
  •  
  • 身體所有的主要關節幾乎都會因為不活
  •  
  • 動而喪失其既有活動範圍。
  •  
  • 關節軟骨、韌帶、關節囊、肌肉、肌腱
  •  
  • ,都需要適當刺激以促進其新陳代謝,
  •  
  • 並影響人體荷爾蒙的分泌,以防止
  •  
  • 「早衰型退化」。

盲點三、以為每天散步就可以了


事實真相―運動需要多重模式與足夠強度

問那些有筋骨痠痛困擾的年輕人從事何

種運動時,他們的答案往往是「散步」

這時我會告訴他「這是你80歲的運動」

;當你只有二、三十歲時,漫不經心的

散步是無法提供年輕身軀所應該有的訓

練量。

是的,運動要有一定的強度,而且達到

足夠的肌肉負荷與心率提高,才能產生

效果。因此,不同的年齡層應該有不同

的運動量及運動期望值

(請參考世界衛生組織對運動量的建議)。

 

★緊抱老闆大錢龍:

「吃的鹽就是比你多!錢少少也能變身錢多多」

盲點四、以為認真做運動,關節自然好


事實真相―不適當的運動會加強筋骨耗損

近年來網路資訊發達,特別是像Line,

WeChat等即時通訊軟體,讓人與人之間的

交流越來越頻繁,許多人會經常轉傳各類

訊息,其中運動減重及健康相關訊息更是

主要的話題。

然而,在這些網友瘋傳的訊息中,似是而

非、甚至顯然錯誤的資訊也無可避免,

如果胡亂相信或是運用的話,對身體來說

,其實是一種傷害。

例如,門診中就經常看到:每日做了過度

頻率的蹲下站起運動、採取了角度過大的

「深蹲」訓練、肩關節患者做了不適合他

的甩手運動、過度的前屈彎腰運動、不合

適的跳躍、不恰當的轉頸扭頸、過度的負

重訓練等等,都可能導致肌肉韌帶受傷、

使脊椎壓力異常增加、關節加速磨耗老化

。因此,在收到各種訊息前,審慎思考,

甚至尋求專家建議是有必要的;至於要不

要再傳出去,也應該想一下吧!

盲點五、以為必要時換個人工關節就好了


事實真相―關節置換手術有其極限與風險

一般說來,置換的關節平均約可使用

15~20年,對大多數手術年齡約六、七十歲

的患者而言,15年堪用率為80%,

20年則為75%。

然而對55歲以下接受手術的患者而言,特

別是年紀越輕的患者,人工關節的耐用度

越差。加上活動量較大,受傷機會也大,

人工關節的磨損較快,耐用年限甚至可能

縮短成5~10年,所以,有生之年就有很高

的機會要接受多次手術治療。

雖然人工關節置換手術已是發展成熟的技

術,但也是項重大手術,只適用於嚴重且

接受其他保守性治療仍然無效的患者。

換了關節後,身體活動的量與運動量也會

受到某種程度的限制,例如蹲踞、過度彎

曲、跳躍、跑步、負重、長時間負荷等增

加關節耗損的動作,宜儘量避免,以增加

人工關節的耐用年限。要知道,一旦活動

量下降,間接就會影響到人體的整體健康

狀況,並增加骨質疏鬆的風險。倘若關節

附近有外傷或跌倒骨折的話,治療的困難

度也會大幅增加。

盲點六、以為必要時開刀就好了


事實真相―手術只能改善部分退化症狀

醫療本身有其極限與一定程度的不確定性

,尤其面對退化這一類問題,更必須抱持

著謙卑的心。嚴格說來,手術只能改善部

分退化症狀,千萬別以為,動動手術就能

讓你恢復過去的生龍活虎,

尤其是脊椎手術。

通常退化性脊椎病變手術順利完成的前幾

個月或幾年,可以減輕患者症狀,但一段

時間後,估計大約15%(5%至40%)

的患者,仍然承受相當程度的疼痛或症狀

。最主要的症狀包括疼痛、變形、臨近脊

椎的加速退化、植入物的衰竭。脊椎手術

後如果疼痛程度不減反升,或者患者期待

與手術結果落差很大,稱之為

「脊椎手術失敗症候群」。

這裡所指的並非手術本身失敗,而是指術

後症狀仍無法滿意改善。且由於再次手術

風險太高,能再改善的程度有限,況且手

術越多次,一般治療的滿意度也越差。

扣除手術本身的合併症,脊椎仍會隨著年

齡繼續老化,而手術區域鄰近的脊椎節,

甚至可能因生物力學的改變而加速退化,

形成更加麻煩的新問題。所以,想透過

手術「一勞永逸,回復青春」幾乎是不可

能的。因此,千萬別忘了,

保健永遠比治療來得更重要!

盲點七、以為老了就是這樣


事實真相―有效保養能提升筋骨關節力

「老了,不中用了!」我在門診經常會

聽到患者類似的感嘆,或者是聽到他們

一邊復健一邊說:「我本來就是這樣,

關節很硬,拉不開的!」這時,

我會正面鼓勵他:「千萬別這麼想,你

只是欠栽培而已;等你做到了,

就懂我的意思了。」

我不是說好聽話,從全世界各大醫學中

心的研究報告中就知道,筋骨的改善訓

練到90歲都可以做。想要年輕,就得

維持肌肉力量,有筋骨力就可以跑遍天

下。現在老人賽跑早已見怪不怪了,

每個大型馬拉松賽都會看到不少勇氣

可嘉、精力充沛的白髮老者,更何況

是正在人生道路上衝刺的年輕人呢!

因此,我經常告訴患者:

「體育訓練的目的不在誰跑最快,

而是誰跑最遠,跑最久。」

 

★職場過來人:老闆很少進公司,進公

司也不開會…過來人告訴你:

「這才是賺安全感的時候!」

保健筋骨,你一定要知道的7大黃金保養祕訣

Œ祕訣一、不只保護關節,更要保護筋

一般常說的筋,主要包括韌帶與肌腱,

同時也涵蓋了包覆關節、內含關節滑液

的關節囊,及附屬在它周圍的組織。

韌帶把骨頭與骨頭連在一起,肌腱則將

肌肉牢牢附著於骨頭之上,兩者結

構特質差異不少,但都是由纖

維母細胞(fibroblast)與細胞外質

(Extracellular matrix)共同構成。

韌帶肌腱受傷的機會,遠超過骨頭的斷裂

。幾乎每個人都有扭傷的機會,也都有肌

腱發炎的機會。肌腱韌帶的受傷與弱化,

會成為加速關節退化的主因,

所以其保養更為重要。

祕訣二、不只鍛鍊肌肉,更要練背後肌肉

人體大約有640塊骨骼肌,占總體重

的40~50%,幾乎都是左右對稱,

因此是320對肌肉,它們接受大腦的指令

,完成身體的千姿百態。

由於人類視野在前方,所以主要的感知

與動作也都以身體前方居多,肌肉也不

例外。加上隨著工具的大量使用、活動

型態的改變,如3C產品的運用、影音訊

息的處理、工作時採取長時間固定姿勢

,身體背後肌肉使用的頻率與強度,

在近30年內明顯大量減少。

雖然背後肌肉的動作幅度可能較小,加

上我們大多時候都專注在眼前的事物上

,容易被人們所忽略,但這並不代表它

不重要。

要知道,背後肌肉能提供我們持續而穩

定的支持力,動作不一定要大,卻需要

更長的時間維持強度,來構成我們處

理身前事物的「背後支柱」。背後支柱

不夠穩、不夠強、不夠有耐力,前面的

力量也施展不出來,同時我們的體態將

隨之崩解變形。

祕訣三、不只核心肌肉強,

更要核心結構有力

近年來核心肌群(Core muscles)

的重要已逐漸受到大家的重視,知道

腹部、背部、骨盆區及脊椎周圍的肌

肉群必須強而有力,才能對身體的核

心區域產生足夠的支持力與穩定度。

幾乎只要是人體的整體性運動,

第一個會使用到的就是核心肌群。

從基本的生理活動如咳嗽、打噴嚏、

排尿排便、性行為,到日常生活與工作

,甚至滑雪、衝浪等體育活動,

都扮演著核心角色。

過去我們認為核心肌群包含了腹部、

背部及骨盆區域的肌肉,主要有脊椎背

側面的多裂肌、豎脊肌、腰方肌,脊椎

腹側面的髂腰肌、腹橫肌、腹內斜肌

及腹外斜肌等。但根據哈佛大學醫學

院的分類,骨盆區的臀大肌、臀中肌、

臀小肌,以及位於背部較淺層的斜方肌

與闊背肌,對核心穩定度也有相當程度

的貢獻。

02.jpg

此外,哈佛醫學院更指出「核心結構」

的重要性。因為,只有肌肉是無法獨自

完成工作的,脊椎、骨盆、兩側髖關節

及其他位於核心區的結構,也具有同等

的重要性。因此,除了核心肌群外,

我們還要特別強調「核心結構」的重要性。

「核心結構」位居整個身體的中心位置

,是上半身與下半身中間的連結,更是

身體力量的傳遞樞紐。「核心結構」

的重要功能主要有以下幾點:

  • 上半身與下半身的連結樞紐
  •  
  • 力量傳遞的中心
  •  
  • 力量方向轉移的核心
  •  
  • 身體多方力量的整合中心
  •  
  • 脊椎的支撐著、保護者
  •  
  • 身體核心避震系統
  •  
  • 身體核心平衡系統
  •  
  • 內臟的支持保護者
  •  
  • 身體扭力的發出點
  •  
  • 「氣」的核心,練氣的精髓點

我們可以從上圖的縱面圖來看,

核心結構包含了許多肌肉組織。

 

★緊抱老闆大錢龍:

「吃的鹽就是比你多!

錢少少也能變身錢多多」

祕訣四、不可忽略「骨盆底」的強化訓練

討論核心肌群時,骨盆底是容易被忽略

的一環。它位於骨盆底部,由肌肉與韌

帶構成,周圍則是骨盆骨(恥骨)

與骶骨,穿過其中的重要器官包括直腸

、尿道及女性的陰道。

03.jpg

它支持膀胱、子宮及其他位於骨盆腔內

的器官。軟弱無力的骨盆底是造成女

性尿失禁、膀胱、子宮、

直腸脫垂的主要原因。

同樣的問題也可能發生在男性身上,

特別是有攝護腺肥大問題的男性。

因此,在強化核心結構時,請記得

一併強化骨盆底肌肉,使它們變得

更加健康有力以避免衰退。

祕訣五、

同步訓練快縮肌與慢縮肌才能靈活自如

人體肌肉由肌肉纖維所構成,分成兩

種主要型態:慢縮(慢速收縮)纖維

,又稱為Type Ⅰ纖維,與快縮(

快速收縮)纖維,又區分為Type Ⅱ

a 與Type Ⅱ b 兩小類。

慢縮纖維(Slow twitch fibers)

含大量的氧化酶(即大量粒腺體)

及多量微血管,使得它具有高氧化

代謝能力以及對疲勞的高抵抗力,

收縮速度較低,但能量利用效率高。

快縮纖維(Fast twitchfibers)

含粒腺體較少,有氧代謝力較差,

但富含醣酵解酶,能提供肌肉大量的

無氧能力,收縮速度快,

但能量利用率較差。

人們日常活動會以慢縮纖維為優先,

如清潔打掃動作,需要提供穩定而持續

的工作能力,是種「有氧」運動。如果

需要爆發力的動作,例如緊急情況下的

奔跑負重,這時就需要快縮纖維提供強

而快速的力量,但很容易就疲勞了。

為了讓日常生活靈巧自在,

人體的兩種纖維都很重要,不能偏廢。

一般運動訓練中,兩種纖維的肌力都會

被強化,但中等運動量的有氧運動,

對慢縮肌的強化是比較多的。因此,

為了同時增加快縮肌的提升,在運動

模式中,適時加入短時間爆發力的訓

練,例如反覆四次三分鐘的最快速腳

踏車間歇運動,可以有相當不錯的強

化作用,但不適合心肺疾病患者。

祕訣六、不只訓練強度,更要訓練動力

傳統的肌力訓練都著重在「強度訓練

(Strengthtraining)」,

又稱為「漸進式阻力訓練

(Progressiveresistance

training)」、「 阻力訓練

(Resistancetraining)」

或者「重量訓練(Weight training)

」。訓練的方式主要是克服自身的體

重或外來的重量(如啞鈴、槓鈴、沙袋、

彈簧或其他訓練器材)。

適當的重量訓練,可在強化肌肉的同時,

也使肌肉附著的骨頭得到強化,使骨頭

更加強壯而能抵抗外力,也就是同步提

升骨密度與骨品質。同時能重塑身型,

並消除多餘脂肪,使行走坐臥都更加

挺立優雅。

有些人會進行各種「塑身活動」,

像桑拿、推脂、按摩等等,但如果沒

有從肌肉本身下手,建立結實的基底

架構,這類的塑身活動其實是沒什麼

效果的。想要讓肌肉真的得到「有效」

的訓練,你應該要更進一步認識

「動力訓練(Power raining)」。

動力Power=強度Strength×

速度Speed

「動力」是「強度」與「速度」的結合

,足夠的動力決定你能在多快的速度

下完成所需要的「動作」。

舉例來說,一個人可能有足夠的強度

可以走過一條大馬路,但必須有足夠

的動力才能快速走過大馬路;又或者

,你可以爬四層樓,但多快可以爬上

四層樓呢?足夠的動力能使我們在面

臨危險時做出適切反應,也能在跌倒

前迅速恢復平衡。

因此,近年來運動生理學一直強調,

在進行慢速伸展型重量訓練時,

要加上適度安排的快速動作,

並協調兩者的關係,同時提升快縮

肌與慢縮肌,讓人體得到最大效益。

 

★最為現實的薪水管理方法?

職場過來人告訴你:

「把自己當提款機用才是最笨的!」

祕訣七、別忽略情緒對筋骨機能的影響

壓力、睡眠等情緒因素與筋骨機能的

相互關係,已在臨床上受到相當大重

視。門診中的病患,除了外傷、痛風

等有明確單純引發原因者外,

幾乎有一半的人合併著情緒、壓力、

睡眠障礙等問題。

舉例來說,筋骨疼痛是慢性憂鬱者

的常見症狀;而憂鬱程度嚴重者,

疼痛狀況往往也更加嚴重。它們彼

此互為因果,所以必須多管道同時

進行治療,並釋放壓力、改善睡眠

,才能獲得良好療效。

04.jpg

書名:筋骨關節疼痛防治全百科:

骨科專家游敬倫整合中西醫學最

新對症療法


作者:游敬倫


出版社:新自然主義


出版日期:2015/08/26

 

游敬倫

 

現  任:


  龍合骨科診所院長


  台大醫學院附設醫院骨科部教學兼任

 

主治醫師

 

學 歷:


  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畢業


  國立台灣大學管理學院商學碩士(EMBA)


  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醫學博士

05.jpg

 

★職場過來人:老闆很少進公司,

進公司也不開會…過來人告訴你:

「這才是賺安全感的時候!」

************************************************************

本篇圖文摘取自網路,如有不適當或對文章出處有疑慮,

請來信與我告知或留言通知,我將會在最短時間進行撤除。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徐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