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座山觀音寺.JPG

蓮座山獨峙於大漢溪中,其形勢猶如蓮花出水,因而得名。
百餘年來,蓮座山觀音寺一直是桃、竹、苗等三縣市大部份客家人士的信仰中心,並會恭迎觀音佛祖的「香旗」回家敬奉。
在每年的農曆二月十九日是為觀音聖誕前夕,客屬的各鄉鎮、村里組團均至本寺進香,同時將「香旗」迎回本寺「謁祖」(或稱過爐)。
隨著信徒增多,觀音寺除了扮演凝聚社群的角色外,同時也與政府機關、公益團體共同舉辦各類的濟助活動,發揮公益、慈善及社會教化的社會服務的功能。

沿著石階路上行,左側的山壁設有石雕園景,大多色彩艷抹,簡易粗糙,值得注意的是兩隻半圮的石獅,獅身已半掩土中。

石階路。.JPG

人很奇怪?

當徬徨無助時就想說來廟裡走走拜拜,
7/1媽媽掛急診住進病房,
走南三段之前也來祈福,
今天就來觀音亭還願+祈福...

蓮座山觀音寺山門。.JPG

爬上石階路,過山門,左右側又各放置一座石燈籠。蓮座山觀音寺驀然出現於眼前。寺前有廣場,廣場有 巨榕老樹,廣場一邊臨崖,憑欄可眺覽大漢溪風光。此地形勝景麗,似大溪的中正公園 但規模小了許多。

日式石燈籠。.JPG

這對古樸的古獅,可能是舊廟之物,在重修時被移置於此。蓮座山觀音寺創建於清朝嘉慶6年(1801年), 這石獅不知出自何時,但想必歷史當在百年以上。

石階路旁半圮的古樸石獅(1).JPG

石階路旁半圮的古樸石獅(2).JPG

13533219_1214097661942678_8683937156433010819_n.jpg

13537683_1214097691942675_5082292705341296192_n.jpg

二百年前,粵籍墾民鍾房緒以此地小丘突出於河岸,勢如出水蓮花,風光明媚,因此集資興建寺廟, 祀奉觀音佛祖,創立蓮座山觀音寺。剛才看見石階路頭尾兩側的石燈籠,都刻有「鍾善恭裔孫會常奉納」等字,透露了鍾氏家族與這座寺廟淵源流長的關係。

蓮座山觀音寺的建築頗有特色,呈現「一條龍」的格局,這是因為受限於小丘地形縱深不足,只能橫向發展, 成為五門單殿式的寺宇建築。傳統中國廟宇的建築風格,磚牆、石柱、泥塑、木雕、彩繪、裝飾,古樸雅緻, 頗為可觀。中間主殿則有一突出的拜亭,以方便信眾祭神之用。

這座拜亭是日據初期增建的,其間經過幾次整修,目前的格局是昭和9年(1934年)時所修建, 採歇山重簷式,簷頂內有精緻的八卦藻井,拜亭前端兩側各置一隻石獅。觀音寺的右殿內保存幾塊古碑, 是歷年信眾捐獻修廟的記錄。

13599770_1214097725276005_5807707665217563373_n.jpg

建有涼亭供遊客休憩,也有石階可登高眺覽風景。蓮座山觀音寺不僅以人文遺跡取勝, 山水風光亦有可觀之處,所以自古以來,「蓮寺曉鐘」名列大溪八景之一。

廟前廣場視野可聊望石門水庫大霸美景!

13599802_1214097708609340_6697628229883555002_n.jpg

13606719_1214097635276014_4886069633400993250_n.jpg

廟前的老榕樹,樹幹粗碩,盤根節錯,見證了觀音寺的悠久歷史。我特別喜愛榕樹, 因為有兒時榕樹下玩耍嬉戲的記憶。看見老榕樹,總有一份特別的親切感。

巨榕老樹。.JPG

歇山重簷式拜亭。.JPG

從廟前的廣場往裡面走,還有不少驚喜的發現。例如,觀音寺右殿旁側的榕樹下有一座古樸的小土地公廟, 更裡側有一座古雅的敬聖亭。敬聖亭,又稱「惜字亭」或,「敬字亭」, 以往讀書人寫過文字的廢紙,不敢隨意丟棄或踐踏,必須送到「聖蹟亭」來焚燒, 以代表一種對文字及知識的敬重態度。

敬聖亭建於昭和11年(1936年),年代大約與我曾造訪過的中壢新街國小聖蹟亭相近, 不過後者石材以洗石子為主,接近日式的風格,而這座敬聖亭以傳統紅磚砌造,較充滿傳統中國建築的風格。亭身有精巧的泥塑雕塑,而周圍以石欄杆圍繞,入口左右各置一座石獅,整體氣氛相當古樸雅致。

敬聖亭分上下三層,最上層為「奎星樓」,內供文曲星君,是讀書士子的守護神。敬聖亭香爐前放置的塑膠盒內, 裝滿了信眾的準考證影印本,可見有不少學子來此祈福。

敬聖亭.JPG

蓮座山觀音寺是一處老少咸宜,自然人文兼具的的宗教及古蹟景點,路經大溪時,值得順道來此一遊。

詳細轉載      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  

 

 

以上感謝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徐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