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縣李棟山莊不只留有山友的歡笑聲、
汗水、詩歌,還有莊主朱萬鶴的傷感、
豪爽與熱情,北得拉曼露營場營主
李天正等人說,李棟山不只是一座山,
山頭與山腳都是故事,
呼籲新竹縣政府改建李棟山莊成為紀念館。
李天正說,朱萬鶴至少接待超過30萬名山友
,寒夜喝過他燒煮七葉膽茶的人千千萬萬。
李棟山莊「營運」的每一天清晨,這名退伍
老兵都會升上國旗。
朱萬鶴80歲那年告訴李天正:「我年紀大了
,能對山友提供的服務大如前,與其服務
打折扣,不如就此封莊。」 「不對外食、
住、營業(含朋友),勿難為本人,免開尊
口」朱萬鶴寫下封莊宣言,
但至今仍提供上廁所的「方便」。
李天正電話0937156720。
李棟山莊門牌號碼為新竹縣尖石鄉玉峰村
8鄰馬美29號,地圖與衛星導航都不易找到,
卻赫赫有名。李崠山海拔1914公尺,
擁有一等三角點,台灣小百岳之一,
泰雅族人稱這座山為「TAPUNG」,
意指積雪的山頂。朱萬鶴指李「崠」
山是李「棟」山的誤寫,此山因清朝將軍
李棟曾駐守,應該稱做李棟山,有泰雅族
抗日的古戰場,若要到山頭的縣市古蹟
李棟(崠)古堡,還得彎腰低頭先過李棟山莊。
登山口在山莊後面,由此登上李棟山古堡
從山莊後方先走一小段水泥路,隨即進入森
林裡,泥徑盤繞上行,上午的森林,一片靜
謐,蟬聲響徹的熱鬧景象, 山徑覆滿枯葉,
透出幾許蕭瑟氣氛。
一路山風沁涼 空氣清新.....
繞行林間約10餘分鐘,山徑突穿出樹林,與一
條土石產業道路交會。土石路也是通往李崠山,
但較迂迴。山徑橫越土石路,續鑽入森林,
此後山徑與土石路交會數次,山徑取直而上,
李棟山古堡海拔1914公尺 ,
位於新竹縣尖石鄉與桃園縣復興鄉分界的山稜,
是泰雅原住民抗日遺留下的戰場古蹟。
穿過李棟山莊後,進入登山口,
一路山風沁涼空氣清新;約一個小時可達
山頂古堡。古堡原是清朝李棟將軍來台撫
蕃建的;日本治台後,日軍重建古堡為大
砲陣地,以鎮壓抗日的泰雅族人。經過多
次戰役,泰雅族人死傷慘重;古堡在歷經
戰火摧殘下,已燬大半,今僅存古堡的斷
垣殘壁。古堡上視野遼闊可眺望雪山、
大霸尖山、南湖大山。
其實李崠山並不算難爬, 登山口與山頂的海拔
落差約380公尺,山徑穿行森林中,毫無展望,
土石路無遮蔭,空曠處本可展望馬美部落附近
群山,眺覽無所見..花了一個小時,登上李崠山。
望見那古意盎然的城堡大門
現存的李崠山古堡,即是1912年所建構的
「李崠隘勇監督所」。歷經百年歲月,原
有堡內的建物及設施都已消失, 只剩四周
的圍牆佇立於荒煙漫草中。古堡大門左右
有高柱及橫柱,上有大正時代巴洛克式的
雕飾。雖是軍事堡壘, 仍可看見那個年代
追求的建築美感。大門門楣有佐久間左馬
太所題字的「慎守其一」石匾。如今石匾已經消失。
古堡上的「一等三角點」台灣小百岳
古堡的格局大致完整。四邊形的城堡,長邊約
28公尺,短邊約22公尺,大門設於西北側,門
外設一牆堵, 以防砲火攻擊大門。堡壘四壁及
稜堡共有31個射口(銃眼),做為防禦之用。
堡壘牆壁厚達60公分,上層採砌磚, 下層以鐵
絲混凝土構成,中間夾以土壁。這是由於當時
鋼筋不易運送至山頂,所以改採鐵絲綑紮,再
灌混凝土, 以強化牆壁的結構。上層的砌磚,
因時間久遠,雨打風吹,紅磚或已剝落,
或風化成易碎的磚粉,有崩毀之虞。
城壁厚有 六十公分 ,日據時期日軍固守
李棟山頂,砲轟部落,迫使泰雅人屈服
古堡上的射擊口
圍牆上層採砌磚,下層混凝土結構。
牆面有射口。
由堡內望向古堡大門,門外有一道牆堵保護。
老公心血來潮..就是愛現......
古堡城牆外杜鵑花...
下山巧遇幾年前一起同遊武稜四秀山友
朱萬鶴是江蘇人,讀過幾年私熟,從軍來台,
參與中橫炸山開路,炸傷一眼後退伍,
參與尖石鄉產業道路工程而在李棟山一住
48年,1980年自力興建李棟山莊,他在牆
上題詩宣傳「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
冬有雪,你若偷閒來山莊,包你嘗到四季節」
,也寫下自己身世與遭遇說,負傷殘缺身不
全,自謀生活不堪憐,但他「完全都是命註
定,只怪自己不怨天」。
李棟山莊老伯伯莊主,
本名朱萬鶴爺爺92歲,
從李棟山頂下山回山莊,
老公與朱爺爺喝茶啃瓜子,
聊天聊地聊是非聊山中傳奇,
朱莊主體能康健、神采奕奕、氣色紅潤、記憶非凡,
養生有術!